引言
看这篇文章之前,有一篇铺垫对比传统笔记和电子笔记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传送过去看一看:笔记工具 从传统过渡到电子 ,能够加深你们对电子笔记的认识。
如果我没弄错的话,我是2016年5月27日11点56分用印象笔记记下了自己的第一个笔记,一篇日记,记录的是我考试期间由于太放松情不自禁地打了个巨响的嗝,幸好老师没把我丢出去 ?。
那时印象笔记可没有像现在,十八般武艺在手,天下我有。

超级笔记、思维导图、markdown、桌面便签是后来才出来的。这多亏了印象笔记2018年从国际版拆分出来,历时1年飞速发展,才有了这么多丰富的功能。
不过尽管有这么多新变化、新功能,能不能用好其实与使用方式有很大关系。
看过一个动画《One Outs》主角渡久地提过一句谚语叫,
好的步枪会选择主人吗?
意思是,有威力的枪有威力但同时也非常危险难以操作,所以由不熟练的人操作的话反而会令自己受伤。
印象笔记或许是威力强大的机关枪,但使用的人却非常笨拙,所以才会走火。
无论你是刚开始使用印象笔记的学生、上班族,还是艺术工作者、作家、咨询顾问,接下来讨论的内容将使你们在各方面更好地发挥这款笔记应用的威力和作用。
印象笔记 使用历程
使用技巧 – 开端:轻分类,重搜索
开始接触印象笔记有多个由头,最先在得到课程里听到,里面说电子工具多方便云云;另一个是每天课堂抄黑板,堆积的笔记本太多,经常性,想复习都找不到笔记,怀疑自己上的不是课,是课上我?
最开始也不是立马用来上课抄笔记,而是用它写写日记,要感谢某位启发我的老师,告诉我这个使用方法。
后来,去餐厅打打工,攒了点零花钱给自己买了一台学生价的 Surface Pro 4,

当时看上它是因为方便的手写功能,轻巧的重量,上学方便,从此我的书包不再是厚厚的笔记本,一台笔记本电脑取代了它们。
一开始嘛,用起来是很方便的,oneNote手写下来笔记,然后截图放进印象笔记里面,需要的时候直接搜索,因为印象笔记的搜索是能够识别图片的文字还有储存的文档内容的。
因此无论放多少笔记,Math 1,Math 2,Physique,Optique,System a Micropocesseurs「全是课名」,搜索功能可以从中找到任何关键的信息。
这个被称为 轻分类,重搜索 的时代。
所有的东西堆在一块的,不管日记,放学后的购物清单,上课笔记,出行笔记,全放一块,笔记数量没上百。
笔记们就这样杂乱无章地躺在同一块地方,犹如网络中的小黑屋,在需要的时候拜托搜索小兄弟帮我一下。使用之前还了解过GTD「Getting Thing Done」知识管理方法,完全没有什么卵用。

使用技巧 – 发展:重目录,轻搜索
按照传统记笔记方法,把笔记放在一起,随着时间推移,数量从200增加到400左右的时候,终于我受不了了。
于是开始使用目录开启不同的笔记本和笔记本组,做简单的分类,比如使用地点来区分,有学校笔记本组,生活笔记本组。
学校组有分 Math 1 笔记本,Math 2 笔记本「Math 贼难」,巴拉巴拉;生活组有分出行笔记本,旅游笔记本,巴拉巴拉,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块不多,可能我沉迷学习吧[狗头保命]。
再往后,笔记从简单的生活和学校范围扩展更广,囊括了学校,音乐,学习,金融,学联,求职,健身,历史等等。笔记量从400直逼800,为了整理着么多笔记内容,自己也烦得很,慢慢通过实践以及找笔记整理的知识完善这一套东西。
期间光目录就大整2,3次,小整10多次,每次整理整齐后可以用一阵子,过后又进入混沌状态。

我如同置身于狭窄而满溢的杂货铺,虽然分门别类多个区域,但总有不安分的商品从文具区跑去生活区,从生活区跑去艺术展台。
这个阶段我就叫作 重目录,轻搜索 的时代。
使用技巧 – 走向规范:目录顺应流程,标签决定分类
最近半年多时间里,由于疫情,天天呆家里面; 正式码字写博客,笔记数量再次激增; 加上从功能简单的国际版Evernote笔记迁移到国内的印象笔记,多出导图笔记,超级笔记等新功能。
让原本已经混乱的笔记系统一下变得更浑浊,本来还是一隐约见底的水塘,不知道被谁扔了颗导弹下去,这导弹威力甚大,不仅溅我一脸水,把整个水塘给炸浑,我都没法钓鱼了。
不过乱时出新法,这一下把我对笔记整理的思考带回了原点,经过一系列的重构和总结,终于悟出12字诀:
目录顺应流程,标签决定分类。

正式说明前,我必须感谢曾看过的书《好好学习》《系统思考》《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金字塔原理》,如果不是它们使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到的认识对我思考方式的影响,我是肯定想不出来也做不到这样的笔记结构的,说不定还停留在最开始的阶段。
印象笔记
印象笔记 工具是你大脑的延伸
在创立 Evernote 之初,我们的创始人 Stepan Pachikov 开始思索一个想法,当时,他意识到大脑所做的三件事情:记住过去,建立联系以及着眼未来形成新想法。
而这一想法,恰恰最终推动了 Evernote 的诞生。
公司愿景
帮助用户将高价值信息搜集、整理、内化为属于自己的信息,做你的“第二大脑”。
单纯思考印象笔记针对个人的应用情景,虽然有众多不同的功能和选择,不过从始至终我最关注的是目录和标签系统,而怎么用好这两个东西影响到知识管理的效率。
目录顺应流程
GTD「Getting Thing Done」其实就是一个流程,它的诞生是为了提高工作任务的管理和执行,它有收集、处理、整理、检查、行动,五大步骤。这是一个不错的流程,但是仍然有局限性,如果你翻到上面查看GTD的图的话,可以发现它的流程是有选择的,有选择就意味着我可以选择不做。
比如,现在收集的笔记还不多,再多收集一点吧,等一等;好多东西要处理哦,不想处理了;怎么还要检查一遍,老师,我临近交卷才写完,根本没时间检查;现在就做,现在不做也不会死,明天吧,感觉我有拖延症;这个东西两分钟绝对做不完「其实30s事」,推迟!
概括下来就是,看着一堆的东西好有压力,这太tm需要自律了,老师,真做不到!直到有一天,老师!我!放弃!
后来我从书本中想到缩小整个流程,按照宜家的一站式排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布置,无图言屌,上图:

提示:请注意笔记本组和单个笔记本的区别。
这是目录中的一小部分,包括了4个小流程,你可以轻松的按照数字编码区分它们,分别是:
[00] 表示收集临时内容的单个笔记本;
[10] 计划和复盘的流程;
[2x] 按照常用分类区分的笔记本组;
[3x] 学习、研究以及之后的成果收获的流程;
四个小流程可以轻松的囊括基本你生活的全部内容。
标签决定分类
打开[3x]笔记本组,可以看到:

其实,[3x]笔记本组里的笔记本是可以有关联的,专业学习笔记本对应专业收获笔记本,那么这个时候需要“专业”标签关联两个笔记本中所有笔记。

另外,流程里面的笔记本是可以关联到整个笔记本组的,工作笔记本组可以关联到工作收获,总结从工作中归纳的方法经验,同样需要标签系统。
拿关系角度来讲,人际关系有强关系和弱关系之分,对标一下,笔记本组是笔记之间的强关系,它们靠得最近,你也最熟悉他们,而标签则是笔记之间的弱关系,它们不常出现,善加利用,却可能给你带来意外的帮助。
流量与存量
我们为什么要有记忆?作为人类,我们总幻想着拥有更好的记忆是如何重要。但是这种想法可能大错特错。记忆最根本的功能是帮助我们适应环境。它给我们阅历,并不断更新这种阅历。而遗忘,可以让我们作为个体和物种不断进步。
记忆中被遗忘的部分「The forgotten part of memory」,2019年7月24日出版的《自然》增刊“自然展望-大脑”
要知道,人一生接触到的信息是很多的,我们的大脑尽管已经有选择的接受外部信息,但是进入到我们脑子里的信息仍是海量的,我们的脑容量是不能够存储巨量的信息的,这就是我们大脑的存量。
在一个有限的存量下,我们还需要继续生活,每天都有新的信息进入,也就产生了流量的概念。
而印象笔记作为我们的第二“脑”,同样需要有自己的存量和流量逻辑。尽管理论上存量是无限的,流量纯靠个人今天勤奋还是懒惰。
我的目录里面还有个特别的笔记本组:

这个笔记本组是我希望保存但不常用的内容,譬如学校归档那是我在校2年的笔记,总共68个。
有人会问两年才68个笔记也太少了?
不是的,这68个笔记基本是2份笔记对应一个学科,所以单个笔记的存储内容是很大的。并且由于印象笔记使用特殊的存储格式,笔记里面可以放置各种文件,很多课件存在了单个笔记中。
原来的话,估计有了200份,这也是使用印象笔记的笔记融合功能做到的,免费版本的笔记大小上限是25M,高级账户200M,等于一个小型移动U盘。
这个归档内容笔记本组存量固化的部分,而其他笔记内容其实是我们的存量区,每天我们写的新笔记是记忆的新内容,同时也有遗忘的流量,譬如对多笔记的融合、归档和部分无用笔记内容的废弃。
因为有些笔记是零碎的,有些笔记是重复的,而有些笔记是有时效性的。
譬如,昨天记下今天的购物清单,后天这个清单就失效。工作做的日常会议记录,如果不整合整理,基本流水账,往往把一周7份会议记录合成一个整周会议合集。
读书要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
数学家,华罗庚
笔记也是,笔记增多代表你做的量变,而笔记减少代表你记录的质变。
使用技巧 – 其他细节
快捷方式
有些笔记或标签是大家经常用到的,譬如日常备忘录,账户清单,计划标签等等。可以用放置到快捷方式,快速打开笔记本。
加密文本
对的,快捷方式有个账户清单,那么私密的内容可以明着写下来?
当然不行,这个笔记我用文本加密功能对内容做了加密,每次要看的时候都必须输入密码。
展示和分享
如果经常需要向同事发会议纪要,向上级发送汇报邮件的职场人士。印象笔记可将笔记当作邮件发给别人,甚至生成链接分享给别人看。
如果想直接展示笔记,还可以变成类似ppt模式的全频幕显示,鼠标会变成一个荧光画笔用于展示。
最后
以上就是我对印象笔记使用理解的核心。
根本来讲就像打游戏,没有菜的英雄,只有菜的玩家。
印象笔记的功能肯定不止前文提到的那些,还有更多功能等待你去发现。只有真的去使用和适应,才能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欢迎大家关顾我的Facebook主页「Y Life Book」以及我的公众微信号「不点语书」,我们下期见。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