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核心问题:
– 为什么有些观念、行为和产品能流行起来而其他的却不能?
– 要想有目的地发起流行并让流行变得具备积极作用,我们究竟有什么好办法?
流行三法则
– 个别人物法则 (Law of the Few)
他们擅长社交、精力旺盛、博学以及在同类中有足够的影响力
– 附着力因素法则 (Stickiness Factor)
要把消息传播出去,一个关键点在于怎样确保接收者不会左耳进右耳出。信息有了附着力就意味着它会对人产生影响,如此你就不能把它从你的脑海中赶出去,也不能把它从记忆中清除出去。
– 环境威力法则 (Power of Context)
人们对自己周围环境的敏感程度比他们所想象的更为强烈
个别人物法则
– 联系员
成功发起任何一种社会流行潮,要取决于信息传播者所特有的社交天赋
– 内行
– 推销员
联系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觉得每个人都很有趣。
“哦,我遇见了最棒的人。你一定会爱上的她的。”
微弱关系的威力(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简言之,相识的人数的多少代表一个人的社交能力,相识越多,说明你的社交能力越强。
绝对内行
附着力因素法则
– 《芝麻街》
– 《蓝狗线索》
– 教育“病毒”
旺德曼的金盒子——使观众不仅仅充当观众的角色,他们也成了参与者,就好像是在做一个游戏。
说服耶鲁大学高年级学生去注射破伤风疫苗——一单建议变得实际而且符合个人需要,它就会变得令人难忘。
在适当情况下,总是存在一种简单的信息包装方法,使信息变得令人难以抗拒。
环境威力法则 I
我们对环境的改变不只是敏感,而且是极度敏感。
– 模拟监狱
在某些具体情境下,我们内在的癖性会屈服于强大的**情境**。
– 研究学生作弊的实验
结论:城市,并不是一个基本的特质,或者说是他们所称的“统一的”特质。城市作为一种特质,很大程度上受到情境的影响。
我们如果只从内在特征去考虑,忽略具体情境所起的作用,我们对于人们行为的真实原因的认识是自欺欺人的。
人类非常善于处理某类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而不善于处理另外一些信息。
基本归因错误:解读别人的行为时,人们从事爱犯一种错误,高估性格因素,而低估具体情境和环境因素。
环境威力法则 II
《丫丫姐妹的神圣秘密》和约翰.韦斯利的卫理教
思想或观念的传播可以通过无数小型的、组织严密的群体来实现。
认知心理学——智力通道容量(channel capacity),7: 我们的大脑在接受某些信息时所具有的记忆空间。
情感通道容量,12。
社会通道容量,150。
戈尔公司把自己分割成若干小规模「150」的自治组织。
互动记忆(Transactive memory)
测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