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前提醒:
这篇文章主要是在印象笔记的框架下讨论电子笔记和传统笔记的优劣,以及对两种笔记的认知不同。
功能模块还没有详细介绍,以及用户怎样具体怎样使用的方法,这些会在之后的分享里填坑。
工具「印象笔记」
印象笔记只是一个工具,如果你要使用这个工具,那一定是因为你有需要。这就好像为什么人需要发明文字,然后需要一张纸和一支笔,做记录。
一定要弄清楚,它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它仅仅是一个具有记录功能的工具,并且我选择它的原因是,它比其他工具更趁手,更好用,我习惯用它。
功能模块
常用:目录,标签,文本加密,思维导图,超级笔记
看情况:笔记分享和展示功能
不常用:桌面便签,清单列表,素材库,多样化的模版
应用图景与认知变化
相信大家看到开头,会多少有些惊讶,为什么我说印象笔记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而是具有记录属性的工具。之所以我有这样的认识,有几点,
- 我使用印象笔记的时间够长「3年 上千条笔记」,对它的特性清楚,而且我会主动挖掘这项产品的可能性
- 我把它看成一个知识和内容管理的工具
认知变化
认知这个词感觉有点高大上,其实没有那么高级,你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动词——认识和知道。当我们想认识和知道一样东西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有些人会想这个东西和我有什么联系?这个东西能帮到我什么能带给我什么好处?有没有什么坏处?是不是够便宜?是不是够大牌?
举个形象的例子,钻石是什么?
钻石在普通人眼里不便宜,会闪闪发光,每个女孩都想要至少一颗,它能够永久保存,是爱情的担保之一。
钻石在开采者眼里是钱,我有很多的钻石,那么我就可以卖掉它们,让自己有更多的钱。
钻石在工匠的手里,它是一件艺术品,躺在珠宝店的柜台里,也是一件工具,因为能打磨钻石的工具也必须是钻石。
钻石在化学家眼里,它只是一堆排列整齐的碳原子,而且只要给另一堆碳原子合适的气压和温度生长条件,也能够点石成钻,合成出培育钻石。
而你怎么认识一样事物,相应地产生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旁人不可理喻,本人合情合理。
消费者会觉得钻石是奢侈品;
开采者会觉得钻石是白色的黄金;
工匠会觉得钻石是手中的工艺品;
化学家表示,啊,小破石子儿,就这?碳炔大佬们了解一下,更贵,更硬,更上头。
应用图景
回到印象笔记上,我把印象笔记当作一个知识和内容的管理工具。首先对比一下传统的手写笔记,然后说一说为了提升内容管理效率,哪些地方是需要下心思和花功夫去提升。
从手写到电子
很多人觉得印象笔记就是把现实中的笔记本电子化,在电脑里有一个储藏室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笔记。可是实际上不是的,要知道,存储形式变化是其中一种,管理工具也变了。
管理主体
以前,手写笔记的时候,那么多的笔记其实是人为在管理,它们散落在你房间的各处,多到甚至有时候你都想拿去当厕纸,就是有点硌,别问我怎么知道的。现在,电子笔记出现后,是电脑在帮你管理电子笔记。
数量
以前在学校写笔记的时候,3年时间,曾积累过1米多高的笔记,很占位置,最终舍不得扔掉了,我得用多少支笔才能写这么多。要是我没换成电子笔记的话,单论数量,我可以和台湾的李敖老师比肩,著作等身嘛。现在换了电子笔记,将不再有成堆的笔记占据个人生活空间。
便携程度
我相信大家出门如果选择的话,带一部手机还是带一本书,只要脑子不瓦特的话,大家都选手机。一部手机除了能上网打电话,放在笔记上,也就等同于你所有记下的内容。一本书,或者几本笔记,不仅重,还很麻烦,不好装,手机能从口袋掏出,书和小本子行吗?
想要记录的时候,还得翻一翻有没有带笔,笔有没有墨?等问题,如果是手机,可能就是我有没有带充电器,不过一般来说,除非你是低头族,手机浸入式超级粉丝,手机有电恐慌者,电量肯定是完全够用的。
检索效率
对于笔记量不多的人,是很难意识到这一点的。如果你带了几本笔记出去,突然有个时间你想找笔记里的某个概念,你就很难找到,因为是自己写的笔记本,所以你只能知道内容大概在第几个章节,等找到了,可能已经过了15分钟。
换成电子笔记就很方便,你直接在搜索框打入概念的名字,很快就能找到你想要的相关内容。
比如,你想找关于洗衣液、洗衣粉和肥皂的洗衣效果哪个更好,可能顺带着就跳出了100种捡肥皂的方法?10个捡肥皂的胜地?3招教你轻松捡肥皂?被捡了肥皂怎么办?等等一系列你已经尘封的过往。
应用技巧
使用笔记工具不是记录一切
笔记是建立在生活内容上做出的记录,它可能有你的工作,生活,兴趣等内容,但是这并不妨碍你拥有自己的草稿纸和纸质笔记。纸质笔记和电子笔记是互相补充的作用,虽然我有近千条笔记,可是我的桌面上经常散落着各式各样的草稿纸和临时的纸质笔记。
目录
需要有一个好的目录结构。
网络上很多人分享了电子笔记的目录结构,我们会发现他们使用阿拉伯字母排序 ,比如 100,101, 101-1,101-1-2 来区分笔记本。这种目录结构,大多是因为分享者本身的身份原因,比如是个作家,是个广告营销人员,所以严格来说,他们分享的应该是属于作家的笔记本目录结构,属于广告营销人员的笔记本结构。
人家之所以能够忍受这么复杂这么长的笔记结构,也是因为人家工作所需,而我们普通人用不到,也学不来。这种分享对新手极不友好,甚至会让新手对电子笔记有种厌恶感,我就是想吃一块香煎牛排,结果你给我上了一整只牛,耳边演奏西班牙斗牛士进行曲,电视上演牛大爷与牛斗士的决斗?
标签
标签是个好东西。标签是一个便捷的系统,它是对笔记内容的简化和定位,一定要活用这套东西。标签可以帮助我们在目录结构之外,笔记之间建立相互联系。
快捷方式
让你快速的打开指定的笔记,搜索指定的标签,去到指定的笔记本,查看指定的笔记本组,这是对之前所有关于目录,标签技巧的使用提速。
挑战
印象笔记
降低复杂度
现在印象笔记的功能跟我一开始用的功能相比增加了非常多,甚至有些复杂的程度。
需不需要砍掉一些使用率较少的功能「剔除总归不好,总会有一部分人使用,还是考虑关闭比较好」,或者分离出一些功能「桌面标签」,或者说由用户去决定开启或关闭某些功能?
如何把多个工具和功能有机组合在一起,降低操作难度和学习成本,再对竞品做降维打击。
增加关联度
笔记和笔记之间可以自由的跳转,提醒功能可以应用到任何形式的笔记里面。
比如笔记可关联清单列表,笔记中可加入清单列表,清单列表可跳转到笔记,笔记可跳转到清单列表;提醒功能不仅针对笔记,还有清单列表,并且提醒功能可由软件本身提醒,也可由电子邮件提醒,甚至可以微信提醒。
用户
- 知道自己为什么用电子笔记
- 根据自己的目的,寻找自己适合的目录结构和标签
- 对于大量的笔记要学会过滤掉垃圾信息,保留好内容
- 最终尝试好内容结合生活,输出新内容
这里是不点语书,一块「思考」的自留地。
国外可以关注我的Facebook主页「Y Life Book」,国内可看微信公众号「不点语书」,我会每星期推出一篇精心准备的好内容给大家哦。
往期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