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介绍了政府的税收、财政政策以及货币与银行,这一期终于到了支撑货币和调控调控货币的大佬出场——中央银行和它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顾名思义,是银行里面最高级,最牛逼的存在,其他银行都是看着中央银行的脸色和政策调整自己的储蓄、存贷款业务。
? 关键词
- 中央银行(central bank):银行的银行。
-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手段。
- 准备金(reserve):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按法律规定交给中央银行的部分。
- 公开市场操作(open-market operation):中央银行买进和卖出政府债券以影响货币供给量的行为。
- 贴现率(discount rate):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
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7世纪,那个时候的中央银行并没有现在这么多职能,甚至非常单一,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和摸索渐渐成为现在社会里具有多种职能的机构。
它可以是一个国家的银行机构,比如国内,有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我们还亲切地把它称为“央妈”,每次央妈准备印发钞票的时候,增加社会上的货币流动性时,我们说央妈最近奶量充足,明日可期。
也可以是一个国家的一群决策者,比如我们说美联储,不是特指某一家银行,不是指美国人民银行,美国中央银行。美联储是一套储蓄系统,由12个联邦储蓄大银行、联邦储蓄委员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联邦咨询委员会和约4800家商业银行组成,既有储蓄的大银行,也有管理和决策组织的集合,里面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就是美联储主席和联邦储蓄委员会。网上经常可以看到媒体站出来判断美联储主席又说了什么话,暗示了什么信息,赶快购买美元,以后什么东西要升啦等云云,好像我不买,明天就损失了一个亿,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坑了多少老一辈人辛辛苦苦攒了一辈子的钱。
还可以是为一群国家服务的机构,比如欧洲央行,作为超国家货币政策执行机构,同时为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等16个使用欧元作为流通货币的国家服务。它和美联储的联邦储蓄委员会一样,制定每年的货币增发额度,分配给使用欧元作为货币国家的中央银行来印发,在不同国家之间调度,调整货币政策,保证整个欧盟经济的欣欣向荣。不过这种,多国家放弃主权货币的尝试,就是很难统一每个国家的经济状况,09,10年的欧债危机就暴露了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弊端,这里不多说,以后有机会再讲。
历史?
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央银行,是瑞典??在1688年成立,成立之初是为了对外征战的需要,成为了政府融资的工具。世界第二家成立的银行,是英国??的英格兰银行「Bank of England」,1694年经国会批准成立,目的是为了1688年开始的英法战争筹集军费。比英格兰银行晚了近乎一个世纪,西班牙??与法国??分别在1782年与1800年为了筹集军费,也成立了各自的中央银行,享有货币发行权。直到19世纪结束,全球才共有18个中央银行,而且绝大部分都在欧洲大陆。来到20世纪,曾有两波央行增设热潮,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殖民地独立,纷纷设置中央银行;二是1990年代苏联解体与东欧国家走向市场经济,再次带动一波中央银行的设立。
职能
中央银行自出现以来,其职能和角色随时代不断的变化和发展。针对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经济困境,被赋予了更多的职能。
如上提及,最早的央行功能只是作为政府的银行,对政府提供融资,并发行钞票。19世纪「金本位」时期,央行的主要职责在维护金融体系与本国货币对外价值的稳定;20世纪,1930年大萧条时代,以美国联邦政府决定实行刺激性财政政策的过程中,央行被赋予促进生产就业、维护经济成长的职责;1970年各国因「?石油危机」面临物价膨胀的困扰,央行被赋予了维持物价之稳定的职责;21世纪,金融全球化,金融创新衍生品层出不穷而监管不力爆发了08年美国次级房贷风暴与之后的近两年的全球金融海啸?,央行再被赋予金融监管者的角色。
那么作为一个中央银行,它不追求盈利目标,不接受个人和企业存款,也不给他们放贷。他们主要职责就是根据今年的经济数据,确定明年要印多少张钞票,一次印出来还是分批印出来,把它们通过什么方式分配给谁,补贴,公开市场买卖资产债券等。调整主权货币的利率,未来5年、10年乃至20年的加息目标到多少,每年加息几次。在一国内,通过对经济的监管和控制,以维护金融系统的安全稳定,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
如果把金融上升的国际范围,就得加入外汇和国际资本对本国金融的影响力,甚至国家和国家之间的金融博弈。这是一个看不见的战场,不需要坚船利炮也能够让人一夜穷的叮当作响,甚至有人就是掠夺他国金融果实而出名的,比如参与过92年阻击英镑,97年做空泰铢的索罗斯量子基金为代表的国际游资?。
所以,一个中央银行不仅要在国内做到稳定物价,民生和经济发展,还要保证主权货币的稳定性,监管和预防来自国际的企图打击国内金融市场的资本行动。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顾名思义,就是针对某种货币管理策略。通过这些策略,让货币在市场上多一些或者少一些,直接或间接地引导社会总需求上升和下降。
工具?
中央银行根据它的特殊地位和职责,国家赋予了央行几个的调整货币供应量「这里指广义货币供应量,也就是我在文章 “货币与银行” 一文里提的M2」的手段:
- 存款准备金
- 贴现率
- 公开市场操作
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存在中央银行的钱,简称准备金率
商业银行不能把自己吸收的存款全贷出去挣钱,而是首先要按一定比例交给中央银行之后,剩下的钱才可以贷款出去。
这里就出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套娃现象,比如存款准备金是10%,用户A存了100块,商业银行上交中央10块,其他90块可以戴给用户B,用户B拿着现金90花费出去后,90块钱就回到了银行的金库里,再次上交9块给中央银行,其他81块钱可以继续戴给用户C…所以,只要这100块钱的循环次数够多,最终他们都会以存款准备金的形式存在中央银行的金库里。在社会上,如果这100块钱循环了10次,它创造的价值是100+90+81+72.9+65.61+59.05+53.14+47.83+43.05+38.74,相当于一次性花费 32268.77?。
当然一家银行还得照顾自己的金库是否有足够的现金,防止用户想取钱却没有钱能够交给他们的尴尬场景,所以在银行网点根据营业规模一般都会规定留下几十万到2,3百万左右的现金作为周转。
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高低,中央银行通过吸收商业银行每一笔存款的部分金额,准备金率高,则市场上流动的现金少,准备金率低则相反。间接地调整商业银行的贷款意愿和一笔钱在社会的周转率,达到加速或延缓经济的效果。
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钱的利息率
当然,也不排除商业银行贷款发放的太凶太狠,又刚好遇到了一群人想取出大笔现金的情况,这时候,商业银行可以问中央银行借钱,这个和借贷人从商业银行贷款一样,都是需要付利息的,只是普通人借贷是看商业银行对普通人规定的利息,而商业银行则看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利息。
如果事态十万火急,那肯定打死都得借,赔不赔钱先不说,起码让自己有个缓冲,先活下来,喘几口气再想办法。而正常的经济活动中,如果贴现率较高,商业银行就不愿从中央银行借贷,所以会特别注意自己的现金保有量,那么除商业银行金库以外流通的货币就会变少,反之亦然。
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指买卖政府债券的市场
在基本的金融资产类型中,央行可以持有外汇「美元欧元日元」,黄金以及债券。外汇和黄金等产品,中央银行可以在国内或者国外的交易市场购买,而债券例如政府债券不能直接从中央人民政府里直接买下来。这就像是国家左手印钞票交给右手,组织一场友谊赛,全是同一个国家的自己人,赛后媒体大肆报道,我国运动员依靠顽强的个人意志和身体素质,在xxx世界大赛上永争第一,为国争光。这对于监管和纪律极为不利,因此后来出台规定中央银行只能选择从市场里购买,而政府财政部发行的债券大多数会先到商业银行的手中,然后才被中央银行买走。
94年以前还有财政部直接到中国人民银行柜台前借钱的“透支”行为,为了填补财政赤字的窟窿。在那之后国家同样立法规定只可通过债券的形式来弥补政府的财政,彻底地划清两方界限。
如果中央银行决定在公开市场上从商业银行那里买进政府债券,相当于把货币交给了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发放更多的贷款,增加社会的货币流动,刺激总需求,就业增加,社会更加繁荣;如果中央银行将持有的政府债券卖给商业银行,货币会从商业银行流回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收缩贷款规模,社会上投资变少,社会冷却降温。
扩张性货币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
降低准备金、降低贴现率、买进政府债券,都可以使经济扩张、繁荣,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提高准备金、提高贴现率、卖出政府债券,都可以使经济收缩、冷却,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当然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的国家的央行,并不是每个手段和工具都是可行。
比如中国??央妈最常使用的是存款准备金和贴现率,2008年,央妈一年下调了5次存款准备金率。而公开市场操作,10年前央行不怎么使用,因为当时中国的债券规模不大,2009年是4.7万亿元左右,现在的话,中国的债券市场已经是全球第二大市场,从可找到的数据可以看到,截至2018年底,中国未偿债券余额为133354.6亿「美元」,而美帝才是真正的债务“主”。

再说美国??,1913年美联储成立后,常常使用贴现率,通过调整对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来影响经济中的信贷总量。法定存款准备金则是大萧条引入,90年代后随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逐步降低,后暂时搁置乃至取消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建议备受重视。而公开市场操作是美联储使用最多的,也是最有效的工具,经过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公开市场业务逐渐演变为政策工具之一,现在已经是美联储最重要的政策工具。
总结
中央银行对金融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说银行是海上航行金融大船?的水手们的话,中央银行就是这条船的船长,由它判断船只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船只内部的运行情况,调转速度,掌舵方向?,往某个方向行进多久,多久改变航行速度,使大船即使在凶险的环境下,也能安然通过,在顺利的环境中预防不确定的风险。
好了,以上就是我要分享的全部内容,如果各位朋友们喜欢和受用的话,欢迎转发分享这篇文章,国外可以关注我的Facebook主页「Y Life Book」,国内可看微信公众号「不点语书」,我会每星期推出一篇精心准备的好内容给大家哦。
往期文章:
这是我的生活见闻、体验与心得,我会在这里做自己的记录和抒发,我想要把所有好玩的,有趣的,新奇的和真挚的想法记录下来,留给以后的自己,告诉现在的你们{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