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和银行

上一篇关于经济学的文章我们讲了国家财政政策,接下来应该说国家的货币政策。不过在此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把货币是什么,以及持有货币的实体——银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毕竟都说是政府的货币政策,没货币哪里来的政策,没银行怎么去对货币做操作。

关键词:

  • 货币(money):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交易媒介或者支付手段。
  • 银行(bank):从储户手中获得资金,借给需要资金的人,从中获得受益的企业。
  • 货币供给量(money supply):一个经济中的货币总量。
  • M1:现金和活期存款(支票存款)。
  • M2:现金、活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和。

货币

没有货币,人类便不可能有今天高度的物质文明。

货币是什么?

货币从定义上说,是一种人们普遍接受的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货币本身不一定具有价值,而它的票面价值一般由政府国家来监管发行和控制。

货币有什么作用?

  • 交换媒介
    它可以被交换,你把人民币给出去,会相应的得到一件东西,可能是一袋糖果,也可以是相等购买力的美元。
  • 支付工具
    它可以去支付,你把人民币给出去,你没有得到另一件东西,但你得到收益,比如去按摩,你付了300块钱,但是你出来后一身舒爽,虽然你没得到什么东西,但是你得到了愉悦的心情,放松的身体和精神。
  • 价值储藏工具
    储存购买力,比如,你现在手里有600块钱的购买力,可以去按摩两次,但是如果连续按摩两次,你会觉得第二次肯定没有这次爽,毕竟第一口偷吃是最刺激的,你想间隔一段时间再去。那么问题来了,你现在有600购买力,消费了300,剩300,如果从按摩店的角度来想,你可以开个300块钱的卡,下次来看卡消费,还打折。
    但是你又不想被这么框死在按摩店里,你说不定下次发现了另一家服务更好的按摩店不是?
    这时一个能保存购买力,且所有按摩店公认的东西就很必要——货币,它可以代表你的300购买力以300块钱面额的货币存在,保证你在拥有购买力的同时获得了选择的自由度。

总的来说,金钱、货币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交换的需要,是为了便利人们之间的交易。而货币的产生是为了润滑人们之间的交易,增加人类的总体福利,增加人们一起得到的好处。

一个国家社会上充斥着大量的货币,根据货币的流动性,货币在现代社会体系被分为三个层次:

  • M0:纸币和硬币,流动性最强,随时可消费,包括纸币和硬币,是除了银行库存现金外社会中流通中的现金
  • M1:M0加上所有银行活期账户,是能够随时转化为M0的钱,它反映的是社会的现实购买力。
  • M2:广义货币,M1加上银行的定期存款等,是不能够随时转化为M1或者转化需要时间成本的钱,反映人们的潜在购买力。

对M0,M1,M2做分析之前,还有几个概念需要知道:

谁需要货币,谁印发货币?

印发货币的是中央银行,需要货币的大体上简化为两类:企业和个人

经济学讲供给和需求,货币就如同商品一样,企业和个人需要增加,货币价值升值,所以货币能买到更多日常商品;企业和个人需求减少,货币价值就会贬值。

为什么会有货币需求?

货币就是货币,哪里有什么需求,只有商品才会有需求吧,比如苹果的产品每年一出都会有人疯抢,甚至因为扭打严重,一位风华正茂的17岁少年肾都丢了,所以货币怎么会是商品呢?

第一,你要知道,整个社会的真实货币量是很少的,意思就是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很有钱,其实你不知道你们的钱在银行里可能是同一笔钱经过无数次的转手后,再回到银行的。这就像9年坟头多人运动冲浪舞王,每个女生都觉的自己拥有了他,不,可能仅仅是他拥有了你。

另外,人们热衷于买金银首饰,不仅因为它们好看,更重要的这东西有价值,如果遇上战乱,你可以拿手里的金银换几袋粮食,它们和货币一样具有支付和价值储藏的功能。

那么两种东西放一块让你选,问题来了,如果你现在有100元购买力,你是把它换成100元「毛爷爷」,100元的金子,还是50元「毛爷爷」和50元的金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比例,急着用钱的人需要更多货币,而大富翁想得到金子或者艺术品之类的具有更大价值的资产。

由此,企业和个人的资产中,想把多大比例以货币的形式持有,生出了对货币的需求。

那么这种迷幻的操作是怎么出现的呢?

答案就是信贷,也就是人们向银行借钱的时候,你和银行一起创造了信贷,这笔信贷放在银行里代表了银行的一笔钱,现在没变成钱,但是以后你们的信贷交易结束的时候,这笔信贷就会变成实打实的现金。你也因此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钱,而这笔钱可能是上一个人刚放进银行的钱,怎样,是不是嗅到了钱上另一个人手汗味。

利率——得到货币的难易程度

可是中央银行会让企业和个人白嫖得到印发的钱吗?当然不会,「央妈」又不是洒水车,你们也不是绿绿的草,政府机构不白给,而且还不是借走100元将来还100元。中央银行给贷款规定利率,你从我这借走100元,将来要还101元,如果你接受你拿走这100元。换过来说,如果利率越高,你会觉得借100块钱的将来的负担越重,毕竟如果利率是50%,我借100元,将来要还150元,你能保证挣到这么多钱吗,很难吧,除非现在我手头给你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打开它,可以找到各种各样花式暴利赚大钱的方法。

做个类比,

价格是获得商品的难易程度,价格巨高,不到万不得已我肯定不买;价格低,我花钱都不眨眼,有时候自己都怕自己,这只手?可能不是我的。
利率是利息与本金的比率,表示借钱的难易程度,利率高了,我得想怎么躲避巨额债务;利率低了,我想得在「北上广深」置办好几间豪宅。

如果货币是商品的话,利息就是货币的价格。
商品价格由商品供求决定,而利息,也是由货币的供求决定。

好了,要素集齐,那么政府是如何通过M0,M1,M2判断出企业和个人需要还是不需要货币呢?

增长率,因为M2里包括了M1,M1里包括了M0。所以单纯看数值是没有意义的,M0增高了多少,M1,M2就增高了多少。所以我们看的应该是它们的增长率,来判断货币的流向。

故事角色:个人,企业,银行

其中有两种情况,增长率,M1高M2低和M1低M2高。

M1高M2低

M1高,代表社会上的投资机会很多,经济交易活跃。个人发现把钱放在银行定期里的收益低于拿出来投资房地产股市的收益,这时,M2增长放慢,M1增长迅速。如果控制得当,M1不会过高,M2不会过低,经济是稳中向好发展的。可是一旦失衡,虚拟经济即金融一片火热,而实体需求却不高。

经济向好时,个人消费增加,个人把余钱拿去股市投资,实际上把钱从个人银行活期交给了公司的银行账户作为公司的融资。公司融资后,因为消费强劲,觉得市场上有很多投资机会,把融来的钱投资到实体,执行下去,得到收益,再返还给个人得到股息。这是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

但是一旦公司融到了大笔的钱,却发现所有个人都把钱投资在了股市上,以至于市场上无人想去消费。对比08年次贷危机,所有人都把钱放在了房地产股市上,最后崩了盘。

那么公司能做的行为其实不多,要么把钱存进定期账户里未来有需要再取出来,M2增加,要么把钱换成有价值的资产,M1减少。经济增长就会慢下来,人们发现公司的股票不涨了,就开始有人离场,直到恢复正常水平。

另一种则是公司迫于资本的逐利创造更高的收益,把从股市融资来的钱又投回了股市或者房地产上,这就好像盖棉被,棉被一层又一层的盖的非常厚,可是盖来盖去货币的存量一点都没有增加,因为股票和房地产资产增值的部分并不算在GDP里,而货币增发又参考GDP去制定。

好比一场贪吃蛇追尾的游戏,蛇不能吃到尾巴,为了避免Game Over,必须把更多人乃至所有人圈进来。个人和企业围着坐在一起玩过家家,银行成了过家家的维持者。个人和公司需要更多的钱,玩股市和楼是这盘局,银行不停的向央行借钱,直到利率太高,银行不再愿意借钱,个人和公司支撑不起高股价和高楼价,然后崩盘的程序就被启动了。

M1低M2高

一旦开始崩盘,资产价格就会大缩水,有些人从千万富翁一夜间变成千万负翁,无数公司破产。个人和公司就会发现,自己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富裕,投资热情消费热情就没了。这是极端情况,人们为了偿还之前银行的债务,纷纷取出定期和活期偿还,M1和M2都会下降,M0短期增加,还债给银行后,M0下降「上面讲过,银行库存现金不算M0」,人们就没钱过日子,消费不起,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正常一些的是,人们发现投资环境不好的时候,便把钱从股市楼市中离场,将它们存在定期内,或者换成其他资产,M2增高,M1降低。

国家会怎样干预两种特殊情况呢?

你们会发现,无论哪种情况,银行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放贷过多,造成经济过热,放贷过少,经济就会遇冷。

那么,只要找一家银行来控制其他银行的货币量就好了,所以,中央银行就出现了。中央银行通过利率来调整大型商业银行「工农商建交邮」的库存现金,银行有现金才能放更多贷,没现金则无法放贷,并且会尝试追回拖欠的款项以得到更多现金。

银行

相信了解了货币和现代社会货币体系后,大家的疑惑会放在银行上,因为银行做的事情实际上非常的普通,一是吸收大家的存款,二是通过把存款放贷给第二个人,吃掉存款利息和放贷的利息差来赚取收入

银行凭什么呢?它既不是用自己的资金,吃人们的存款,也不是自己去创造财富,放贷给别人,吃别人工作的劳动成果这种两头吃的行为可是极度遭人们厌烦的。但是你有发现,我们又不敢不将钱放到银行里,嘴里说着讨厌,但是身体却不自觉的靠过去,嘴里喊着爱情,却要求查查银行账户,嘴里说着我其他什么都不想知道,我就想知道银行密码。有时候我都不由笑出了猪叫,钱真是个好东西~

银行服务两种人,分别是借贷人和放贷人。

银行在商业交易有两个作用,分别是分摊风险和降低借放贷成本。

分摊风险

没有银行时候,人们是很难去做放贷这件事情的,因为比如你把1000元放贷出去,借贷人拿着你的钱去完成项目,如果做成了,你的借贷回报可能是2000,可如果败了,也可能是一毛没有。所以两个人之间的形成的贷款风险非常大,很多人就会想,与其冒这么大险,不如把钱存起来,或者多买点实实在在的东西更好不是。

然后,银行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它是如何解决的呢?

过去一个人只能投一个项目,得到这个项目的最终回报,所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极度不稳定。现在通过一个银行,一个人的钱不论大额还是小额,都可以分散投在无数个项目中。

因为当放贷人把钱存进银行,现在国内活期是0.385%的利息,当你决定存一年定期的时候,你的利息可以到2.85%左右。这都是对你的存款的最低回报,这时候你可以说,你的风险就是0了,稳赚,哪怕少一点,但还是可以抵消一下2019年2.9%的通胀率的。

好,放贷人这边的风险下来了,银行已经拿到放贷人资金一定时期的使用权,它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所以会想尽办法把项目风险降至最低,银行会使用最专业的团队去评估每一个借贷人的投资项目,依据风险偏好,找到收益风险最好的项目去投。

一举三得,放贷人不用担心赔得只剩一条裤衩,银行吃到了利息差,借贷人能够拿到资金实现自己的项目。

降低借贷成本

在借放贷的一次过程中,有三种成本:

  • 找人的成本
  • 达成协议的成本
  • 监督的成本

找人

要实行一次借贷,需要找到两种人,放贷人和借贷人。

以前,放贷人找借贷人并不容易,作为放贷人,跑到别人面前说,“兄弟,你缺钱吗?”是会被人当成傻*的。因为第一,我不缺钱,我干嘛要借钱,你肯定是脑子有问题。第二,兄弟,你不知不觉就把自己有钱的事情给暴露了,不怕贼头就怕贼惦记。第三,你无法随随便便就把钱给人,因为大家非亲非故,我对你的为人不熟悉,我借给你的话,如果你跑路,我成本太高了,我送了钱,结果吃了一口“粪”,实在不划算。

再说借贷人,你也不能跑别人面前说,“兄弟,我缺钱,你有钱吗?”第一,我不好说我有没钱,你是什么目的。第二,兄弟,你缺钱呀,跟你友尽,不和穷人做朋友,怕沾了穷病。第三,我随随便便把钱借给你,要是明天后天下一个人也找我怎么办,要是我明天突然需要钱怎么办,谁借给我钱?

银行一出现,头上自带两个身份,借贷“人”和放贷“人”,所以无论是借贷人和放贷人都可以找他们。

以前一个放贷人可能要见100个借贷人,听100个项目介绍,来决定投哪个项目,现在只需要找银行,让银行帮忙解决对接的问题。而借贷人也可以直接找银行,因为他们知道银行可以一次借给他们足够的钱,他们也不必同样面对100个人重复100次项目介绍。极大的降低了找人对接的成本。

达成协议

假设你已经找到了一个靠谱的借贷人,你们好不容易坐下来,是要决定借贷的内容的。比如借多少钱,利息是多少,多久能还,还不上了怎么办?然而我们前面说到,作为放贷人,面临的放贷风险是很高的,高风险意味着高回报,所以绝对会倾向于定很高的利息;而作为借贷人,如果桌子对面的人决定了过高的利息,高到你觉你做了这件事情,就是给别人打工的程度时,你还会想借这笔资金吗。因为如果你预见到即使完成了项目,赚到的钱都被利息给吃掉了,你的积极性就没有了。一次协议不成,得谈第二三次,如果最终失败了,你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实在太大。

而银行,就可以成为一个方便的协商地点,什么时间去都可以,他们也欢迎借贷人的到来。专业的评估协商团队通过有效的办法筛选出成功率大的投资项目,也就可以给借贷人一个合理的贷款利率。

监督

假设借贷人真的答应了放贷人极高的利息,契约一定,就会涉及到监督问题,因为放贷人,你不知道借贷人拿着你的钱去做什么,你得保证他信守承诺,把钱放到了一开始协商的地方,你可能需要隔三差五的跑去借贷人那边,问这问那。这就像现在公司的董事会有点权利的大股东,仗着自己的钱权,插手管理层的事情,一通操作瞎指挥,外行人使唤内行人,结果一塌糊涂,年终再来个资本家与CEO的甩锅大赛,那真是精彩。

但放贷人如果不去监督借贷人,会有另一个问题。如果借贷人不甘心得到低的回报,他会尝试着把钱投入比商定内容风险更高的项目上,以得到可观的回报。如果成功还好,但是如果失败,放贷人绝对想掐死借贷人,商业上这种行为就有点“事前王境泽,事后特朗普”的味道。

银行既然有专业的协商团队,自然也会有专业的监督团队,甚至是借贷人项目领域内的专家团队,不仅能保证借贷人在契约内花费资金,甚至帮助和指点他们完成项目,最终则会促进社会的整体经济,给人民创造福利。

小结

要知道,一个对社会没有贡献的组织和机构,无论如何也不能长久存在。银行从出现、发展到壮大成为如今世界金融业的核心重要的一部分,是对社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的,跟它已经节省的成本费用和创造的财富比起来,银行收取的存贷款利差,简直和“地球上一颗豆子”差不多。

总结

无论是货币还是银行的流行普及到现在成为经济“空气”一般的存在,引用一位哲人的话来说:

存在即合理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国哲学家

它们诞生的时间在人类历史中其实非常短,但是现在已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到底多重要了,看看中国的金融也就知道了。

1978年改革开放
1995年四大国有银行改革
2001年11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6年底对外开放银行业

中国真正发展金融业的时间也就是三十多年左右,我们的社会是从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现在人们富足,是金融货币、银行、证券、保险和市场共同推动下而得到的改革成果。

你可能不知道,每一个活在现代的人是多么的幸运,因为我们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那一代是经历过饿肚子的时候的,所以,大家享受着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的时候,不要当作了理所当然,这是一代代拼搏和试错而挣得的,只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要尊重自己的长辈们,因为他们没那个机会,也有可能经历了改革试错的苦,而正是他们过去每一滴流淌的汗水和眼眶里的泪,为我们创造了一片甘泉和绿洲。

往期文章:


这是我的生活见闻、体验与心得,我会在这里做自己的记录和抒发,我想要把所有好玩的,有趣的,新奇的和真挚的想法记录下来,留给以后的自己,告诉现在的你们{笑}  

如果你在我的文章里获得过思考和启发,如果你想看到我制作更多用心的文章,欢迎通过订阅的方式关注我的频道,每一个关注的行为,都是在为你想要的那个世界投票,我们下期见。

 


欢迎大家关顾我的Facebook主页「Y Life Book」以及我的公众微信号「不点语书」,我们下期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