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即2020年9月3日,我决定停更每日专栏服务。我本以为这项服务是个能帮助很多人的东西,但当我做了一个月又一星期后,我放弃了,有各种各样的因素致使我下决定。
接下来,我将做一个客观的总结复盘其中的成功与失败。
初心
这项服务其实是建在抹平信息不对称的基础,意在帮助那些身在国内又关注海外的小伙伴们。 这里我不多说了,详情可参考:「每日专栏」邮件订阅服务 启动 。
这项服务对外目的,简单来说,是每天把海外新闻翻译成中文分发到社交平台,而对内,是提高自己的阅读外文的水平。
实际情况
受众市场「消费端」
报纸、广播、电视,对应是文字、声音、图片的信息传播方式。 使用文字,也就是传递效率最低的媒介,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比有声音的效果差,比有画面的效果差。
加上题材上属于财经类,大部分看财经的人是有自己的信息渠道的,我翻译出来的东西,一翻译慢,二内容不深。
因此打从一开始,这就是一个注定少人看的栏目。
翻译工作「生产端」
这项工作的工作量是挺大,每天需要花费大量精力进去,工作量大无所谓了,只要对别人有价值,幸苦一点就幸苦一点,我是信奉说到做到作为信条的,怎能随便放弃。
奈何,第一,你不一定每次都找到高质量的信息,第二,这些工作里有大量重复性劳动。
第一,很迷茫,真的去浏览网站新闻,你会不确定哪些是有价值的内容,因为不同信息对不同人具有不同价值。 所以选择容易有选择困难症,决定选某一新闻时,看到后面发现,这条新闻标题不错,内里并没什么实质性好货。
这是个非常让人泄气的时刻,你不用它对不起前面花费的时间精力,你用它又对不起读者朋友。
第二,除了每天的博客,我还需要总结每周和每月的情况。
同样的内容,在每日里出现一次,每周里出现一次,每月里出现一次,如果我坚持做到年尾,甚至有出现第四次的可能「当然,这么有毅力的我坚持不下去」。
前两天做月度总结的时候,终于被信息的海洋溺水溺得体无完肤。我没想到一个月竟然发生这么多事,仅仅是财经领域里的大新闻,不包括什么小区保安做代练,小区大爷是广场舞大神,小区大妈手持10套房产证的花边新闻,隔壁的狗把隔壁的老王给咬了,隔壁的老王把隔壁的狗给睡了等等等等。
要知道其他新闻的数量是绝对超过财经新闻的,制作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为什么这个时代出现了数据分析员的工作,他们真的太伟大太幸苦了。
另外一个感叹,每日新闻总结去每周的时候,复制粘贴,然后每周还要总结去每月,复制粘贴。 这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总结和复盘,给读者一个整体的认识,过去一周或者一个月到底发生什么了。
只写每日的话工作量尚可,加上每周,每月,工作量一下乘3。再加上无意义重复,终于知道为什么很少有个人会做这类服务。
一款对编辑者好用的总结软件或服务很重要!

让我哭一会,555
以上都是对实际情况的描述,下面我将阐述一下,放弃的内在动机和原因。因为作出决定的下面是看到实际行动的背后思考。
内在动机
经济学几个特殊的思维方式中,有边际考虑、机会成本考虑和均衡考虑,让我们用它们来分析一下这个专栏。 可参考文章:经济学如何看世界。
边际考虑
刚开始翻译和编写内容,是有很大助益的,翻译财经新闻,能帮助我学英语,又能让我知道很多不认识的财经指数和专有名词。
时不时,刨根问底查询某些内容的时候,帮助我提高搜索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 可是随着翻译内容越多,我越发现,翻译下来的内容我都是知道的。
这带来两方面影响:
一是没有新鲜感,因为不能再通过新闻认识新东西,要有新鲜感,就必须对信息作出一个逻辑结构和梳理以求从中得到新启示。
二更要命,没有什么干货,我认识到翻译的东西对自己已没有太大的助益,更因为它仅是传递基本事实,对读者亦帮助不大。
机会成本考虑
每一天,我都必须花费2h的时间编写一篇不到2000字的文章,效率低,一周下来,我在这块的时间消费是13h。
一个明智的人,除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外,不应把时间浪费到一个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事情上。
所以,如果我这13h,正常阅读新闻时间3.5h,剩下的9.5小时,拿去逛逛B站,逼乎不香吗?还能学习其他东西,对不对?
均衡考虑
均衡就是一种稳定状态,经济学讲的是新增成本和新增收益要均衡,事情才能稳定和有序的发展。
对我来说,我每发一次专栏新增成本是2h时间,新增收益是不多的阅读量、做事的无意义和明早还要写的精神紧张感。 前期靠耐心和毅力撑一下,后期真的越来越不均衡,越来越乏力。
转换思路
综上,是我对这个栏目的总结和反思。 问题的原因得到了说明,那么怎么解决问题呢?或者怎么转换思路呢?
这些天在考虑做不做up主,以前怎么也不想露声音露脸,现在写了博客,发现哟,还不错,可以考虑一下。
而且视频的话是大众更能接受的一种表达方式,信息更丰富,还能更好地说清各种晦涩的概念,对读者的帮助更大。
为什么不是试一试呢?
虽然不会太快做起来,但是已经开始准备了,大家敬请期待!?
如果有人问我,你觉不觉得你的这个尝试很失败?
我会像爱迪生一样回答,“起码我做过之后知道这条路很难走通”,很多事情只有亲自体验才能知道对与错,成与败,因与果。
总比满嘴跑火车的looser靠谱,不是吗?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