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是什么?
断舍离是受到让人放下心中执念的瑜伽修行哲学“断行 · 舍行 · 离行”启发而生成的思维方式。它以居所和心灵整理术的形式,提倡将瑜伽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为身边的杂物“减肥”,学会放手不需要的东西,从而促进自我周身的新陈代谢。“清出”过多的杂物,实现居所环境的“良性循环”。
以上是断舍离的解释,与人们心中的刻板印象很不同,人们通常认为断舍离 = 清理杂物,断舍离 = 狠心放手不舍得“扔掉”的东西。可按照我的理解 断舍离 三个字的外在表现是如此,内部机制却是调节欲望和满足的平衡。
- 断,不妥协,不轻易地入手东西,节制。
- 舍,不顽固,放手不需要之物,减法。
- 离,在一 断 一 舍 的循环中,努力找寻人 · 事 · 物最好的关系,控制欲调节。
借由断舍离的概念来看人,一个人暴饮暴食,是断的太少,一个人得了厌食症,是断的太多;人们嘴里的吝啬鬼,是舍的太少,近期被村民踹开家门的“大衣哥”朱之文是舍的太多。
从实际出发,断舍离解决的实际问题是我们居所内,客厅、厨房、书房、卧室和卫生间堆积了太多没用的东西,我们需要一套标准和方法去清理它们。
在我们开始学习如何实行断舍离,要先搞明白是什么让人们急切的需要 断舍离 来指导生活呢?
大环境下,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大部分人们思维发展未跟上时代或被误导,仍然因袭过去传统社会、农业社会对待事物的想法。即使到了今天,仍然充斥着以事物轴为中心的思想。
小环境中,工业革命从蒸汽机,铁路,电力,互联网,生产资料交换的速度和准确度飞速增长,流水线上生产出了大量的商品销售,人们在购买决策上的耐心往往被广告商进行无情的轰炸。
由此,断舍离提出自己识人待物的大原则:不以事物为中心,而是以自己为中心轴。{划重点}
遵从此项大原则,面对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要如何应用和思考呢?
故事的开端:
一天的等待中,你意外地提前下了班,跑去超市采购了一大堆新的食材和商品回家。走上电梯,你左手抱着大纸袋子,右肩挎环保袋,从电梯镜子里看正缓慢上升左右颠倒的楼层数字。
“叮咚”,到了,来到房门前,右手绕过靠在屁股边上的环保袋,仅靠着食指和中指从口袋掏出钥匙,插入锁内,轻轻一转。“咔嚓”,门开了。你发现,终于从外面那个焦躁和快节奏的世界里,回到了自己的世界。
还没开灯,一股味道飘了出来,你察觉到了可你也没在意。“啪”,玄关头顶的黄色小灯打开了,你看着脚底的几双拖鞋,有一只上面的塑胶图标已经掉落,漏出光秃秃的一块。随意地选择了一只,“嗒”,鞋把竟然断掉了,你心里一阵恼怒,这什么玩意儿,一脚把破鞋踢到了角落,角落凌乱地横放着5,6把不常用的雨伞。转过头,从几双鞋中拼出一双能穿的进入了厨房。
把东西放到桌上,“啪”,冰箱门开了,你看了看最上层有还未烹饪完整的一只鸡,旁边两盒椭圆形碎牛肉,中层2个深色的茄子,一大块黄菜花,黄色的花芯中间隐隐长了些“黄斑”。你从冰箱果蔬区翻了翻,不知道从什么角落里拿出一个苹果,在衣服上擦了擦,咬一口,叼在嘴上。转身从桌上的纸袋把刚买来的东西取出,放入,取出,放入,冰箱仅剩不多的空间渐渐被塞满。
放好最后一盒速冻鸡块后,伸个懒腰,顺势关掉了冰箱门。懒洋洋地打了个哈欠来到了客厅,从满是烟灰的烟灰缸旁拿起了满是灰尘的遥控器。往后一栽,落到柔软的沙发上,把一堆衣物从背后挪到身旁,再蹭一蹭,斜着躺在沙发上,右手靠在一旁的衣物,舒服地看电视。
以上的故事其实生活中非常的常见,家里玄关有鞋柜,可地上用4,5双拖鞋;角落里放着好几把雨伞,尽管一个人住;冰箱里还留着上次购物没吃完的食物,就已经因为超市打折,买了新的食材;沙发上有一堆衣物,出门的时候从里面挑一件穿到身上;桌面上电视机上飘了非常多的灰尘。
清点
第一步,你需要知道自己都有什么才能对它们进行整理,因此把需要整理那块区域的东西,全部放到面前,让自己有一个全面的基本认识。
这样,既能够对工作量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也可以对物品之间进行对比,防止一股脑的整理,后来发现刚刚有个东西其实是没用的。
筛选
传统观念上的大扫除,只是把所有的东西拿出来,清理放物品的地方,擦去表面浮尘,按照原来的位置摆放回去,结果是我们的打扫只清理了一堆灰尘和小块的垃圾,而没有筛选出没用的“垃圾”。
所以,把所有东西拿出来开始清理前,我们需要先筛选掉一些对自己不重要的东西,那么我们可以按照什么标准来选择呢?
- 筛掉怎么看都是没用的东西
- 自我标准和时间标准
- 必要 合适 愉快
第一层,筛掉怎么看都是没用的东西
冰箱里过期的、不新鲜的食品,坐垫已经坏掉的沙发,断了的梳子,穿破的衣物,变形不会在穿出去的帽子,各种好看的耳机、手机、游戏机包装盒,用没电的电池等等等等。
第二层,自我标准和时间标准
自我判断是了解自己对物品的真实想法,“我想不想要用它?”
很多时候,我们会从物品的角度想它,“我觉得自己还能坚持一下,我胳膊腿虽然不利索,但还是多少能帮上忙”,可往往你还没想到它,活就被干完了。
相反,从别人的角度想它,例如我们的父母、配偶、老师,他们认为这东西还能用,应留下。你得弄清楚,这不是他们的东西,这是你的东西,所以,如果你听从他们的建议是被他人的标准锁住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时间判断是把物品放在当下来看它的去留,“现在,它对我有没有用?”
在时间上我们经常陷入两个陷阱,“这个东西过去非常好用”和“这个东西以后说不定会派上用场”。
人们往往自动忽略了一个前提,我把上面两句话的内容做一个情景补充,“这个东西过去非常好用,虽然现在没什么用”和“这个东西现在没什么用,以后说不定会派上用场”。你会发现大家对物品价值判断的前提都是建立在物品没用的前提上了,我们却喜欢忽略这个现实,给它扣上一个不确定的帽子。
其实我们大可以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做些变化,不去想物品有用论,而是“这个东西过去非常好用,现在没用了,以后将出现更好用的同类东西”,“这个东西现在好像没用了,以后它会被其他同类东西比下去的”,这样考虑一个东西的去留会让你走出两个时间陷阱。
用旧的眼镜,因为刮痕堆积起来长久不用的锅,两个一样的吸尘器中其中比较旧的那个,铁烧水壶对比塑料烧水壶中的塑料烧水壶。
第三层,必要 合适 愉快
逆向思考,处理掉让你觉得“不需要 不合适 不愉快”的东西。
- 不需要的东西:东西使用很便利,虽然没坏,但丢了也不发愁。
- 不合适的东西:以前很重要,但对现在的我不合适。
- 不愉快的东西:长时间使用,但会有莫名的违和感和不快情绪。
经过前两步,已经扔掉了至少一半的东西,你会惊讶于原来家中堆积了如此多的没用或过时的东西。接下来,面对剩下的东西需要认真思考,从“必要 合适 愉快”的方向来确定自己的真实想法。
最后这些东西本身的质量都没有问题,可是因为一些原因,它们要么太多,要么不适合现在的自己,甚至带来不好的心情。
厨房里过多的餐具和碗筷,这么多的原因是过年的时候亲戚摆放,不得不买这么多,之后就一直待在橱柜里,平时就3、4个人吃饭的话,橱柜可不用20多只盘子和20多双筷子,那种时候还不如到楼下找家餐厅舒服地吃一顿;
大学毕业,从学校走入社会,仍保留许多动漫人物图案的衣服,这些衣服以后基本不会再穿,除了身份的转变,说话、衣着都会变化,扔掉80%不适合,甚至全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使个人态度和做事风格的成长;
有了收入,开始购买大量的东西,有些东西很好,有些看上去很棒,但是体验却只有使用的人知道,好看的鞋子磨脚,好看的衣服穿起来浑身难受,我经常听到一些人对手中的物品疯狂抱怨怎么怎么难用,我都会建议既然这么难用,那就扔了换个新的呀,“那可不行,这可是用多少多少块大洋买来的,扔掉了多可惜!”我很无奈,当时你使用的体验怎么让你买了它,现在体验差或者不一样,你不怪自己倒是看在钱的面子上继续用用它,真不给自己面子。
收纳
经过筛选,我们现在剩下的基本是值得被留下来的,可以对它们进行收纳,那么有什么好用的收纳方法呢?
收纳方法:
- 三分法
- 7 5 1 法
- 1 out 1 in 法
- one touche 法
- 自立 自由 自在 法
方法1,三分法
对物品整理前,先对它们进行适当的分类,按照 大 -> 中 -> 小 的分类编排。
你现在点开淘宝商城,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商品分类,女装、男装、鞋靴、箱包、家具、汽车、办公、美食、运动、珠宝。你突然口渴,在搜索栏打上“奶茶”回车。仔细看看搜索结果,细心的朋友就会发现,1页有48个宝贝,总共有100页,实际上100页后面的内容系统都帮你忽略了,不过我连翻到第5页的勇气都没有,谁给你20倍的勇气。
好在淘宝给了你一个快速找到心动产品的工具,分类栏目,你看你是想要优乐美还是香飘飘;你看你是想喝伯爵味奶茶还是咖啡味奶茶,话说伯爵味奶茶是什么,感觉喝完会变身的样子;想喝山东省重口奶茶还是广东丝袜奶茶;甚至连怎么装都给你分类了,想要杯装奶茶可以装逼还是袋装奶茶可偷喝,像我就不喜欢装逼,主要是装不出那个味道。不过,真实情况下,我会忽略掉以上的选择,查看价格分类,三分之一的用户选择21块以下的奶茶,60%的用户喜欢21块到66块的奶茶,怪不得奶茶在国内这么火,我第一次看到有21块以上的奶茶,你以为我从众选择21块以下的吗?不,我会点开价格,选择价格从低到高排序后,选择第一款,像我这种每个月的第一天就开始挥霍的穷逼根本没得选择。
剁手的时候,分类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快的找到合适的东西更快的剁手,也能够帮助我们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是不是个穷逼。
所以从收纳的角度看,分类让我们面对巨量的物品提供了一个整理的思路,减轻我们收纳过程中的思考负担,从大层面做分类,然后到小层面,慢慢一点一点的厘清所有物品的关系。
举个厨房分类,

方法2,7 5 1 法
我们经常有这样一种想法,要把东西塞得满满的,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所有的空间去做收纳,这在我看来是个相当奇怪的做法。
因为你仔细一想,什么情况下我们会把东西塞得满满的?
搬家的时候,把东西使劲塞到箱子里;扔垃圾的时候,如果不是感觉垃圾要掉出来,才懒得去更换垃圾袋;去超市购物,必须买好一大车东西,回家就把整个储物柜填满。基本上,在我的想法里把一个空间给塞满,基本上等于我不想再把你们拿出来了。
你是收纳东西,不是打包东西;你是收纳东西,不是堆积垃圾;你是收纳东西,不是填满储柜;所以,合理的对不同类型的空间安排适当的留白是必要的。
七,看不见的收纳空间,衣橱,床头柜,抽屉,填满7分,留白3分。
五,看的见的收纳空间,比如带玻璃门的碗筷架或橱柜,关上门依然可以看到内部的收纳空间,摆放5分,留白5分。
一,展示性收纳空间,玄关鞋柜上,艺术品展示型架子,填1分,装饰9分留白。
方法3,1 out 1 in 法
收纳收纳,除了整理过程的“存”,还有“取”的动作,前面讲到的留白除了为收纳空间营造“留白”美的感觉,最主要是为了取出方便而设立的。
1 out 1 in法的意思就是,必先取出一个,后才收纳一个。
与先收纳后取出相比,
- 这样的方法帮助极好的控制物品的数量,因为人存完一个东西后常常忘记取出另一个东西,渐渐地你发现收纳的地方被塞满了。
- 你会比较两样东西,提高自己对物品价值的判断能力,同时实践中你会发现自己拥有的收纳物整体品质的提升。
- 你会控制自己的购买欲望,因为你会发现你要买的东西并不能取代掉你现有的东西,
所以,呵呵,我又可以多买点便宜的奶茶啦~
只有奶茶不可替代,谁也拦不住我撩人的小欲望,卡路里也不行。
方法4,one touche 法
一步方便的取出和放回。不要让收纳变成一个需要门槛的事情,如果有一个纸箱,我必须打开纸箱,放入东西,再关闭纸箱,或者打开纸箱,取出东西,再关闭纸箱。我存取任何一个东西都需要三步,太麻烦了,又不是每天欢乐收取快递的剁手一族,不是在拆箱就是在拆箱的路上。
所以,把纸箱盖给割了,存东西放进去,取东西拿出来,一步到位,没有任何添加件,就是这么特立独行,直来直往。
方法5,自立 自由 自在 法
当你发现你可以收纳的东西还挺多,但是收纳空间不够的时候,我们会用到此方法,它是为了帮助我们在同样的空间里,更高效地安排物品的存放方式来提高储物效率。
自立,毛巾或衣服可以卷起来立着放,如果摞起来,取得时候需要把上方的毛巾拿开,立起来方便摆放也易于选取。
自由,餐具柜中,杯子要按照类别摆放,并且最好他们之间留有一些空间,这样存取过程中,不会轻易碰到其他杯具,而且美观。
自在,袜子,内裤可以团成小块,随意放进收纳小盒中。
其实其中的 自由 这一项早已在生活中斯通见惯,比如就拿广播体操这件事情,你以为是这样的:

它也可以是这样的:

就连奥特曼都每天都在用广播体操练习射激光的绝招,移动的过程中还带残影,可见他们有多可努力的保护地球。

咳咳,跑题了,我想说的就是队形,就像我们把物品摆成一个整齐的队形,互相之间留有一部分空间。
做广播体操的时候,你的班主任可以在你们之间任意穿插,抓住不认真的童鞋,对同学萌的做操有一个很好的监督作用,严重点的直接抓你出列站在队伍的最前头做体操员。

至此,以上就是关于断舍离技术层面上整理和收纳方法的说明。冷猫君尝试着给自家衣柜来了个断舍离,效果还是不错的。

衣物其实不多,显得有点杂乱

整理后,视觉变化明显,让人感到舒适
从断舍离看活法
断舍离不仅仅是一套整理的格物哲学,基本上可以格任何你想去格的事物,比如格人,格关系,格思想,格概念。
人们总是购买最新的清洁产品和机器人,却忽视空间的重要性,人们总是倾向于从小公寓搬到大公寓,从大公寓搬到小房子,从小房子搬到大别墅。殊不知,每次搬家,物品的数量都比上一次多了一倍不止。结果搬来搬去,房间的总面积增大,自己身边的物品越来越多可占用空间更大了,而人的活动空间,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最后会因为活动空间太小而计划下一次的搬家。
如果你面对一种情况,三番五次的调整却没能真正的解决问题,基本上多半是自身出了问题。古人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的头脑通常无法面对真实的外部世界,因此才会说,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其实是自己脑子想让我们看到和听到的,每个人对世界事物了解的不同,制造了多样性,也出现许多让另一部分人匪夷所思的逻辑和文化特征。
在对所格之物判断和思考过程中了解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确立和修正自己的价值观。
断舍离帮助我们释放压迫感和停滞感。
如果我们做的足够好,你会发现自己每天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忙的不可开交,真真正正重要的事情,其实也就是2成左右,其他8成,一半可以不做,另一半交给别人做。通过生活中留白的设计,产生思考的余地,用80%的时间去思考20%的事情。
通过留出余地,让流动复苏,事物流动 -> 心灵流动 -> 人际关系流动
物品是人心中执念的映射。断舍离表面上是舍弃东西,可实际上,没人可以背负一切东西,信息也是,人也是。把自己身边的物品清理出来,拥有更多的空间,会制造流动,它既可以是物品的流动,你的住所有一样东西出去,会有另一样进来;也可是心灵的流动,你淘汰某些旧想法,产生了新的想法;人际关系的流动,你离开了一些人,从而认识另一些人。
是让生活本身处在活水中,而不要禁锢在一潭死水里,激发你的活力,积极性,你的创造性。面对外界世界向你注入的不确定,断 舍 离,把不确定里的“好”留下,把“坏”的最终拒之门外。
通过认识或者练习断舍离,自己来决定自己的人生,自己选择决定的想法,拥有尊重自己的意识,自尊的感情,自我肯定感的同时,肯定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识,彼此互相尊重。从决定物品到决定自己,到影响他人。
最后,允许我引用老子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第四十八章
求学则日增,求道则日减。减之又减,终空无所有,无所有则无不所有。
往期文章:
这是我的生活见闻、体验与心得,我会在这里做自己的记录和抒发,我想要把所有好玩的,有趣的,新奇的和真挚的想法记录下来,留给以后的自己,告诉现在的你们{笑}
如果你在我的文章里获得过思考和启发,如果你想看到我制作更多用心的文章,欢迎通过订阅的方式关注我的频道,每一个关注的行为,都是在为你想要的那个世界投票,我们下期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