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 总需求 (aggregate demand): 在给定时期内,在给定的价格水平下,一个经济中所有部门愿意购买的总和。
- 大萧条 (Greate Depression): 指1929~1933年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眼中经济危机。
- 萨伊定律 (Say’s Law): 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 (1967~1832) 认为,供给能够创造它自己的需求,生产能够创造自己的销路,因此,不会有卖不出去的商品。萨伊定律可以概括凯恩斯之前全部经济学的精髓,即市场供求的力量可以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政府干预是不必要的。
-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 1833~1946): 英国人,190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后在英国财政部工作,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写作《合约的经济后果》,获得世界性声誉。任剑桥大学经济学讲师,是20世纪以及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创立现代宏观经济学体系,推翻了萨伊定律,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社会总需求是什么?
所有人愿意卖的东西的总和就是总需求,总需求是经济繁荣之本。
它是什么时候出现和被重视的?
一个重大的问题,往往能够催生出新的思想和办法。这个差点使资本主义“崩溃”的大问题就是1929年经济大萧条。20世纪20年代,也就是《了不起的盖茨比》故事的背景,经济飞速发展、流行爵士乐、轻佻文化、贩卖私酒、犯罪率高的时代终结。
这里不做过多的情节描述,大萧条发生的前后,经济学界发生了一次重大且严重的理论冲突,其中最关键的是萨伊定律和凯恩斯主义的冲突,最终凯恩斯提出的理论推翻了大萧条以前的主流经济理论。
萨伊定律认为,供给能够创造它自己的需求,生产能够创造自己的销路,所以我们的国家只需要一个劲的生产下去就可以了,而我们支持的市场机制,会帮我们自动把生产出来的产品消化掉。即使没有对应的需求,市场也能够创造出需求来对冲掉生产。
可大萧条发生后,人们发现股市暴跌,银行没有现金储备而被疯狂挤兑,很多大公司赚不到钱关门,人们收入减少,很多人失业,资本家们没有资金。大萧条从美国开始,并席卷了全世界。大萧条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毁灭性打击。人均收入、税收、盈利、价格全面下挫,国际贸易锐减50%,美国失业率飙升到25%,有的国家甚至达到了33%。很多人在这个情况下因为对未来的信心问题,不愿花手里的钱,勒紧裤腰带生活,手里留下了一部分的存款以度过这个资本主义的“寒冬”。
在这样的情况下,经济学家不知道为什么以前的经济学理论不灵了,或者说为什么市场调剂机制失灵了?
这时凯恩斯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他认为经济萧条的原因很简单,微观上就是人们不买东西了,宏观上就是社会的总需求不足。所以解决办法也很简单,政府要代替人们去买东西,拉动社会需求。
于是,政府实行赤字财政政策。通过发行国债,从人民的手中借来了钱,去购买市场上积压的商品,等商品卖光后,企业就会恢复生产,增加产量。而增加生产需要更多的工人,失业的工人找到了工作,得到了收入,对经济的信心提升了,愿意去购买企业生产的产品,人们开始把手中的存款花了出去,解决了根本原因,形成正向循环。这场大危机,实际情况会复杂一些,道理上就是这样解决的。
也因此凯恩斯有一句著名的话:
浪费有理,而节约有过。
—— 凯恩斯
凯恩斯主义彻底拯救了大萧条中的美国吗?
短期或中期上,凯恩斯主义帮助了人们从艰难的大萧条中挺了过来,以及后面的政策实行,有效果,但都没有让美国的经济增长彻底的恢复。让人可笑的是,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让美国的经济腾飞,因为战争,美国需要制造武器,需要征兵,欧亚大陆还打着仗,国外和国内的总需求持续增加,使得二战结束后的美国成为了全球的经济霸主,亦为自己日后的美国霸权奠定了基础。
社会总需求是宏观经济的内容,而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在于估计均衡的产量或者GDP是多少,而其根据就是总需求。所以,经济是繁荣还是萧条的根本因素,就在于总需求,而与生产没有直接的关系。
工业革命以前,商业的问题是生产不出那么多东西,所以人们总是能把生产的东西买完;工业革命后,问题不再是东西少,而是东西生产了分配不到需要的人手中。互联网革命后,人们解决了供应链和分配的问题,人们的需求可以发布到虚拟网络中迅速的告诉生产者,哪里缺东西,生产厂家可以拼命生产而不必担心东西卖不出去。现在我们所说的工业4.0,除了智能的概念外,是将工业和互联网的融合到一个智能系统中,人们只要一有需要,甚至都不需要亲自发布到网络,这个智能系统就已经察觉并使用工厂生产某样产品,等你下单的时候,商品可能就已经通过供应链和大数据分析运到了你家门口。从宏观的角度做到真正的总需求与总生产的统一,资源的使用效率,生产速度,个性化,准确性得到保障。
如何使用总需求来分析疫情的情况呢?
社会总需求和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平衡也是我们常说的供需平衡。
疫情初始,中国决定封城武汉,又碰上了春节,导致中国这一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叫停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商界马上就认为,世界经济经济增长会因为中国的疫情而被影响。在现代化工业国家,石油、天然气、电都是国家工业系统运行的重要能源,中国是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占了全球13.5%的市场(2019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这个需求端停止购买,市场上的供给就会明显多于需求,导致石油价格下跌。
疫情发展一个月后,开始在全球肆虐,我写文的这个时候,法国已经确诊14308个病人,中国的市场还没有完全的恢复,其他地方的需求又被打击,封城的封城,自闭的自闭,甚至没自闭先放弃,比如说瑞典不再提供疫情检测,英国提出的群体免疫说。石油市场又会进一步受到打击,加上俄罗斯和欧佩克石油减产协议未能达成,欧佩克报复性增加石油供给。
最近几天,国际油价暴跌,由每桶50美元跌到22.63美元,而且可能跌到每桶20美元甚至10美元左右。油比水便宜的时期似乎指日可待,幻想一下好像不是不可能。
新冠疫情在欧洲传播开后,各国的经济活动都收到了严重的影响。荷兰皇家花荷拍卖市场被迫销毁80%鲜花,据朋友的消息,现在在荷兰想买花只需要25欧元(190元rmb) 200朵郁金香免运费送到家。因为如果花农们不这样卖,这些花都要烂在地里,能卖多少是多少,还能挽回点损失。奇怪的是,人们更加热衷于买各种日用品,喜欢把超市的卫生纸抢购一空,花卉种植者协会正计划发起一项活动,鼓励顾客买花,而非卫生纸。
如果你现在打开携程的网站,搜索一张从国外到中国的机票,基本上现在的机票起码都需要1万以上,平均来讲2万,甚至有两次中转以上4万的机票。这让当初立志2千飞回国,在4千的机票面前打消回国的念头的小编君感到无比的震惊,面对这样的价格有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感觉,对,我佛了,还是坐吃等死比较自由自在。
我2月底回国一次,在那次出行里写了《初次迪拜转机的第一印象》,那时乘坐的回国飞机,80%的空座率,飞机上想坐哪坐哪,想趟哪里躺哪里。当时的机票票价大跳水,2千以内拿下,跟现在这个时间的机票相比简直是白菜价。大家会觉得这是我当时回来的原因吗,不,我不贪机票,我只是不珍惜生命。让大家看现在的新闻标题感受一下:

原因也不难看出,回来的人太多了,并且飞机的航班减少了。
为什么飞机航班的数量减少了?
西方很多国家现在都采取了封锁边境的手段,甚至强制人们留在家中,出行的人少了,飞机的航班被取消了非常多。仅剩的航班是为了那些由于特殊原因一定要出行的人而准备的,在世界联系密切的现在,一个航班没有是不可能的。
国外疫情严重后,国内因为担心境外输入病例,限制了入境地点,飞机的航班就更少了。
为什么回来的人太多了呢?
做个假想实验,把世界分成两块,一个是中国,一个是外国,正常情况下,中国和外国就会有人员的交流,因为工作,旅行,留学等原因出去,工作完、旅游完、留学完后回来。
在本次疫情里面,有两个特殊的情况发生,一个是中国春节,另一个是轮流的新冠疫情爆发。2019年的数据国内约有700万人选择了出境旅游。而2020年,疫情被发现爆发流行的时候,其实这些人已经出去了,很多国家选择停飞往返中国的航班。所以,这些人里部分人滞留在了国外,2月的时候国内疫情爆发很严重,这部分人也没马上回来。到了3月份,滞留的旅游人口陆续返回。然而国内的疫情开始稳定的当口,国外开始疫情的爆发了,首先在意大利,然后是德国、法国,西班牙、美国、英国。疫情爆发也就爆发了,可是西方国家应对疫情的措施策略和态度让很多国人感到害怕,宣称无需戴口罩,该喝喝该吃吃,虽然有疫情,但日子咱还照过。但是当情况越来越严重的时候,在海外有工作的人有想回又有工作的原因,但是留学生就不干了,由于疫情,很多地方停课,那些上一年7、8月来到国外,现在书读不下去了的学生,自然想回国,2018年的数据显示当年出国留学的人数是66.21万人,这样子回国机票的需求一下就暴增。
这和石油的例子差不多,原理就是供需的改变,只是反过来,飞机(供给)变少了,坐飞机的人(需求)变多了。
据IMF在1月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3%,当时的预测是基于中美贸易紧张关系缓和,而现在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迅速蔓延,IMF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低于2019年的2.9%。
疫情发展到现在,中国反而成了全世界相对最安全的地方。前两天新闻里,有记者问,“我们是用全面的停工、停产,封闭社区,甚至可以说是全面停止的这样一些措施去抗疫,会不会代价有些太大了?”当时的回答是,“我们的防疫成果,把疫情控制住了,如果以湖北的发病率和病史为参考,已经防止了150万人的感染和6万人的死亡,这样的成本与这些相比,是值得的”。
实际上,如果只考虑经济损失,确实是很大。可不要忽略一个本质,中国所有的停工停产实际上是在保护什么?保护的是人。而我们所说的需求又是谁的需求?是人的需求。如果一个社会,失去了一半的人,社会的生产缺少劳力,消费者也少了一半。而中国所得到的的成果是相当可观的,因为156万人的需求摆在那里,防疫保护了这150万人短期需求加上6万人长期需求和生产能力,我们要比也是拿长期的156万人的收益比停工1个多月的经济损失。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随着疫情发展,慢慢的,人们发现,当时中国饱受质疑的封城和停工停产的决定,确实是当时中国最好的决定。
往期文章:
如果你在我的文章里获得过思考和启发,如果你想看到我制作更多用心的文章,欢迎通过订阅的方式关注我的频道,每一个关注的行为,都是在为你想要的那个世界投票,我们下期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