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 边际 (marginal): 某个变量的微小变动,引起的其他变量的改变量。
- 总收益 (total revenue): 企业出售产品得到的全部货币。
- 边际收益 (marginal benifit): 某种活动的微小增加所增加的总收益。
- 机会成本 (opportunity cost): 一件事情的机会成本是把做这件事的资源用于其他事情,所能产出的最大价值。
- 均衡 (equilibrium): 本来是物理学上的概念,指物体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作用,而保持一种暂时不动的状态。经济学界借用这个概念,分析消费者、厂商以及宏观经济达到的最佳状态及其实现条件。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就是人类社会,是人的行为。可是经济学常常借鉴自然科学的方法。这使得经济学对世界的解释更精确,指导人类实践也更有效。
经济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且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是因为经济学家看世界的方式和常人不同,也与其他社会科学,比如社会学和政治学、法学不同,经济学家在有一套自己看问题、看世界的方法。这些方法,帮助人们更科学地认识了外部世界和人类自身,提高了人类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经济学家几个特殊思维方式:
- 边际考虑
- 机会成本考虑
- 均衡考虑
边际考虑
边际原本是个数学概念,其含义是导数,是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程度,也就是两个变量改变量的比。在经济学上,边际的意思是"最后的",或者"新增加的"。边际考虑就是只考虑最后的一个或者新增加的一个所引起的变化,从而判断事情的整体本质。
边际考虑是一种只看现在和将来而不管过去的一种思维方式,因为过去了的事情就过去了,他对人们现在的决策没有影响。因为在边际考虑的思维中,我们只考虑现在的最后一个和即将新增加的一个和它们引起的后果就可以了。
解释只看现在和将来而不管过去的思维方式:
比如本来晚上要去看足球比赛,可是临近比赛却下起大雨。并且有两种情况:一是,你自己买了票。另一种情况是,别人送了你一张票。
就两种情况来说,首先,票不能退,买票的钱拿不回来了,这在经济学上叫"沉没成本",即一旦支出就无法收回的成本。而你晚上是不是去看比赛,仅仅取决于从现在开始将要发生的情况,并不是"沉没成本"带来的影响,也不取决于是谁支付了"沉没成本",因为"沉没成本"带来的影响已经不可更改,即钱已经退不回来了。
其次,我们要对比的是现在和未来之间,不同决策所带来的新增成本和新增收益的比较。如果你维持现状,在家里呆着的舒服感是新增加的收益,而新增加的成本可能是现场比赛的激动和紧张的感觉;如果你选择去看比赛,新增加的成本就是淋雨,而新增加的收益就是看比赛带来的愉悦感。
你会两相对比,总收益 = 现收益 + 新增收益 – 新增成本,最后选择那个总收益最大的选项。
边际决定原理
边际产量递减:最后一个人的产量决定所有人的产量和工资,不是第一个人的产量,也不是平均产量。(农民种粮食)
边际效用递减: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由最后的一袋决定每袋的价格,也就是边际效用,而不是平均效用。(农民卖粮食)
机会成本考虑
两种成本:
- 会计成本 (现实中):这是一般人头脑里的成本概念,也就是做账用的成本。
- 直接成本,跟生产和消费直接相关
- 已经发生的成本
- 机会成本 (经济学上):一件事情的机会成本,就是由于做这件事经而放弃的其他用途中价值最大的那一个的价值。
- 间接成本,跟生产和消费无直接相关
- 没有发生的成本
因为成本的不同,利润的计算也会不同:
- 会计利润是:全部收入 – 会计成本
- 经济利润是:全部收入 – 机会成本
因为这种不同的计算方式,在一般人看来,干什么都可以挣钱,都可能有利润,而经济学家看来,因为机会成本的特性使然,在一定时期内,只有做一件事情才有利润,做其他任何事都亏损。
所以,会计学认为任何一个项目都可能有利润,而经济学认为只有一个项目才有利润。
有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叫"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有人请你吃午饭,他出现,而且不附带任何条件。这是免费的么?
不是!
因为你用于跟人吃午饭的时间,是你的资源,它有多种用途,除了吃饭,还可以用于跟朋友聊天、午休、逛街,甚至什么也不做发呆。如果你选择了"免费的"午餐,同时你也就放弃的其他的享受,也许其他享受中的某一项其价值比吃这顿午饭对你更有价值,也就是效用更大。
有时候,朋友抱怨请人出门吃饭做活动,那人却不来,可能其实是他考虑到机会成本太高了。
一个社会的资源,必须进行科学的配置,把它配置到有经济利润的地方去,才是最佳选择。如果错配,这个经济的利润就减少了。因为社会为得到这个收入,放弃了更多收入。
因此,经济学必须找到一个能够进行正确配置的工具,经过几百年来的实践证明,市场是最好的手段。说到底,市场是一种拍卖机制,企业之间通过竞争,会引导资金流向有经济利润的地方。
均衡考虑
均衡本来是物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只一个物体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作用下,而暂时保持一种静止不动的状态。经济学把这个概念借用过来,作为自己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用吃饭来做个例子,看到面前有一大桌子饭菜,你肯定会大口大口的吃,但你不会只盯着一道菜使劲吃,你肯定是每一样都先尝一口,挑那些你觉得好吃的吃,可是你不会一直吃下去,因为吃到一定时候你会觉得,这一口不如上一口好吃了(这里是边际效用递减在作祟)。
如果一直吃,肯定有那么一口,是你的最后一口。这一口在理论上说,你吃不吃都是一样的,这一口的效用是零(新增效益-新增成本)。而且你再吃,你得到的那一口的新增总效益会变成负数,所以你不会再吃,通俗的讲,你会觉得现在你的胃撑得慌、难受。
跟物体的均衡是一个道理。做事做到什么程度,就要看边际好处和边际坏处在哪里相等。在此前,应该继续做,因为这样你的净好处就增加了;在此后则应该减少做,减少才会使你的净好处增加。
均衡是一种稳态,一种确定,因为至少暂时不会变化。只有当事情处于不变的状态时,人们才有机会观察、认识它们。如果事情从不停下来,变化无常,要认识它们是困难的。
均衡还意味着事物的变化是缓慢的,是一点一点发生的。有一句名言:自然不能飞跃。在同一时间内,有不同的力量在影响着事物的运动,而且方向是不一致的,大体上它们是均衡的,只有当某一个力量变强一点点,或者另一个力量变弱一点点,才会导致均衡状态被打破,即便如此,事物运动的改变也只是渐进的和非突然的。
均衡也意味着各种力量达到一种妥协。我们做事情,就是考虑各种因素,求得一种妥协,让各方都接受的结果,这样在稳定状态下大家才会相安无事。如果不能做到均衡,事情就不会结束。
均衡是边际考虑的结果,这是人们不断比较边际好处(边际收益)和边际坏处(边际成本)的结果。
往期文章:
如果你在我的文章里获得过思考和启发,如果你想看到我制作更多用心的文章,欢迎通过订阅的方式关注我的频道,每一个关注的行为,都是在为你想要的那个世界投票,我们下期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