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和需求

关键词:

  • 需求(demand):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在给定价格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 供给(supply):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给定价格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给市场的商品的数量。
  • 价格(price): 每单位商品、劳务的货币度量。
  • 市场(market): 买者和卖者互相作用决定价格的机制或者制度安排。
  • 均衡价格(equilibrium price): 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如果你碰到棘手的问题,苦思冥想想不清楚,那就试试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考虑一下吧,或许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是离解决问题一定不会太远。因为这种方法,把所有相关利益者都考虑在内了。而世界上最难以理解的现象,如果从利益角度去看,就立即清晰起来。

在经济学中,因为经纪人假设,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极大化。在经济社会里,人们追求的利益,主要是经济利益。而所有经济利益的因素中,价格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核心和主角。
所以,价格由什么决定,如何决定从来就是经济学的核心命题。

价格的由来:
人们都有需求,在追求满足需求提高社会效率过程中,分工导致的交换比例就是价格。世上不存在绝对的价格,如果一瓶矿泉水价格是100元,拿一瓶可乐价格是300元。

价格由什么因素(客观)决定?1890年英国经济学家而爱佛雷德·马歇尔出版《经济学原理》,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解释。

  • 劳动:人力投入
  • 资本:前期投入成本
  • 土地:固定投入
  • 技术和知识:智力投入

微软的操作系统:劳动因素很少,主要是资本,知识和技术。
(?)

缺陷:这四个因素只跟供给(客观因素)有关,忽视了需求一方的作用(主观因素)。
粮食大丰收的时候,价格很低;反而发生饥荒时,粮食价格很高。这说明,包含劳动多的东西,价格不一定大;包含劳动少的东西,价格不一定少。

举一个设计客观主观因素决定价格的栗子:
粮食,当你非常饥饿的时候要吃粮食和当你已经吃饱时,粮食对你的有用是不一样的,虽然粮食充饥这一客观作用依然存在,但主观意愿影响到了你对粮食的价值判断。
外出吃饭,同一家餐馆,同一道菜品,跟商务伙伴一起吃和跟朋友家人一起吃,主观上的感受会完全不同。
在经济学上,把物品、服务对人主观上的有用叫做"效用"。我们对物品、服务的价值判断取决于这个效用的大小,而这个效用的数值,由主观上的有用程度,而不是客观上的有用程度决定。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会说,如果一样东西效用为0,我们不会买它,但是是否效用和价格成正比,即效用越大,价格会越高?不是的!


"水和钻石之谜":钻石基本没什么用处,但是价格极高;水的效用很大,但价格很小。
经济学家在19世纪7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边际效用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

  • 总效用:消费一种商品主观上所获得的总的满足感。
    • 总效用随着消费东西数量的增加,效用会不断增加,但是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不再增加了,随后随着消费增加而减少。(曲线的积累量)
  • 边际效用:新增加的一单位商品所增加的效用。
    • 总校用的先增加后减少,是由边际效用造成的,而边际效用的特征就是递减。(曲线的斜率)
    • 为什么边际效用会递减呢?主观感受,来自于我们脑细胞的神经元与外界刺激的应激反应。一个力度相等的外界刺激,随着刺激次数的增加,神经元对其所作的反应会越来越弱。

一件商品的价值,不是由它的总效用决定的,而是由其边际效用决定的。
解释:我们可以获得10000单位的水,但是可能只能获得1单位的钻石,10000单位的水能够满足我们所能想象的所用水的用途或效用,但是1单位的钻石只能满足我们的第一种用途(满足虚荣心)。根据边际效用理论,排在前面的效用最大,后面的效用小,如果边际效用是人们对商品价值判断的依据,结果是钻石贵而水便宜。


由此,引起了经济学价值理论的争论和分裂,经济学就到底是客观供给的因素,如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知识)等决定价值,还是主观的边际效用决定价值?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统一了价格和价值,从此经济学不再刻意区分价值和价格;
马歇尔认为,价格即与供给有关,也与需求(边际效应)有关,是由两者共同作用决定的。

供给和需求都不是单纯的数量概念,而是函数。价格是自变量,因为价格首先变化,人们根据价格决定供给量。
供给,是价格和供给量的关系函数,反映的是生产者的行为。供给不是生产,生产是行为,供给是函数。价格越高,供给越高。
需求,是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消费者的行为。需求不是购买,购买是行为,需求是函数。价格越高,需求越低。

情景:
如果价格过高,供给量增加,需求量减少,会出现供过于求(产品过剩,积压)。因为这时的价格,超出了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生产者就会降价,降价一方是供给量下降,另一方面,需求量增加,供求的差距减少。
如果价格过低,需求会超过供给量,出现供不应求,人们拿钱也买不到东西,发生抢购,因为这时商品的价格低于消费者的评价,即使比现在更高的价格买,也是合算的,于是必然有人愿意出更高的价格来买,价格上涨,使供求差距缩小。
所以,必然存在一个价格,使得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既不过剩,也不会不足,这个价格叫"均衡价格",就是市场上表现出来的实际价格。只有当价格达到均衡价格时,买卖双方的利益才达到了最大化。


到目前为止,经济学对价格的认识所达到的水平,就是供求决定价格。供求理论包含了此前所有理论的合理部分,是最科学的价格理论。

决定消费者需求的因素:

  • 商品本身的价格
  • 商品的替代品
  • 商品的互补品
  • 个人的偏好

需求定律: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一件商品本身的价格越高,消费者对它的需求量就越少,反之越多。

决定厂商供给的因素:

  • 生产技术
  • 利润率
  • 成本

供给定律:当其它条件不变时,一件商品本身的价格越高,厂商供给量越多,反之越少。


有价格出现的场合,经济学家叫"市场",不管看得见(小商品市场)看不见(金融市场),都叫市场。
商场上交易的人们互相不认识,也没有见过面的,但是价格这个市场的核心,正是这些看不见的人之间互相作用形成的,是价格协调了他们之间的利益。亚当·斯密把整个协调过程称为市场"看不见的手"。

通过价格,卖铅笔的人不必知道为什么人们对铅笔情有独钟,只要知道价格在上涨就够了,他的反应是向生产铅笔的人多订购以追求最大利润;生产铅笔的老板也不需要知道为什么零售商突然多订购,只要知道价格在上涨就够了,他的反应是向木材提供商订购更多的木头;于是伐木工人发现他们更忙碌了,工资也提高了,可是他们根本不明所以。

价格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关乎所有人的利益,价格机制是市场的中枢。
价格机制,就是价格上下运动,以让市场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过程。只要价格机制充分运转,经济就不会出现卖不掉的东西(商品和劳动),就不会有经济萧条和失业。

问题在于,价格经常运转不灵,价格凝滞不动,东西卖不出去,劳动力失业。
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宏观经济学的任务就在于找到价格运转不灵活的原因,并致力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校正它。

往期文章:


如果你在我的文章里获得过思考和启发,如果你想看到我制作更多用心的文章,欢迎通过订阅的方式关注我的频道,每一个关注的行为,都是在为你想要的那个世界投票,我们下期见。

 


欢迎大家关顾我的Facebook主页「Y Life Book」以及我的公众微信号「不点语书」,我们下期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